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风采 > 正文

学生风采

杨天猛:拥抱不设限的自由

时间:2022-12-08    点击数:

五四奖专栏

青年齐聚,共同成长。每名智能学院的青年,或许都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故事与梦想,有人潜心科研,有人甘于奉献,有人正在引领向前,也有人正在努力的路上。让我们一同走进“智能青年”的生活,来听听他们的经历与故事,探索不一样的燕园时光。

“五四奖学金”

诞生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

是唯一由学校全额出资的校级奖学金

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

北京大学将“五四奖学金”

确立为校设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

前言

去探索,去感知,去拥抱不设限的自由

——杨天猛

图片

杨天猛,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智能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导师为童云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图神经网络等。目前已在AAAI、NAACL等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一项,多次担任TNNLS和AAAI等领域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此外还担任智能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班辅导员、智能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等学生工作职务,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挑战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获评北京大学2021-2022年度五四奖学金。

01科研是探索未知的旅程

许多年后,面对着桌面还没读完的许多paper,杨天猛会回忆起当初选择读博时的那个下午。那时他对机器学习还只有一个粗浅的概念,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图神经网络是一个怎样的东西。他只知道未来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科研天赋,忐忑着鼓起了勇气。

杨天猛的本科不求甚解,按部就班地上着五花八门的课,进实验室,去未名湖边散步摸鱼,第一段科研经历从他大三的一个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尝试才开始。受到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的启发,他和队友们突发奇想,试图在机器人身上集成当前的一些AI算法,造一个现实中的陪伴机器人,并以此作为了自己本科生科研的课题。从动手组装机器人底座、实现各类运动和检测算法,到最终调试并去参加比赛,杨天猛和队友们攒下了丰富的debug经验。虽然最终该项目获得了一个奖项,给三个年轻人带来了一些安慰,但杨天猛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再也不想搞机器人了,系统太麻烦了,不懂不懂。”

图片

杨天猛本科时参加比赛场景

进入博士阶段,杨天猛在选择研究方向上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从计算机视觉到自然语言处理,再到知识图谱,他把当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都探索了一遍,到博二才确定了探索的课题。在导师和师姐的“Push”下,他又花了近一年时间,才做出了第一篇论文,但也真正意义上让他对科研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科研就是一段探索未知的旅程,一开始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但是路途上会碰到什么,其实并不知道。因此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往往比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大概一个博士生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从导师给你一个问题你尽力去解决,发展到你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设计新的方法去解决。在科研实践中,杨天猛逐步形成思想上的转换和经历上的成熟,开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童云海教授也给予了杨天猛充分的自由去进行研究和探索,并鼓励他从实际的应用和需求中发现问题,做有意义的研究。芯片设计技术是我们国家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之一,尤其是EDA中的芯片布局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和工业设计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杨天猛和小组的同学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寸特征建模以及联合优化的芯片布局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布局的效果。该项目也被评为2022年华为杯新工科大赛一等奖,并获得了北京大学第三十届挑战杯一等奖。

图片

杨天猛代表团队作答辩

02做学工的同时也是在感知世界

在本科时,杨天猛就一直担任计算机系本科班的班长,所在班级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先进学风班”。此外,杨天猛还多次担任了北京大学暑期学堂班主任和新生训练营辅导员,现在也还在担任着信科计算机系本科班的辅导员,从曾经一颗受北大沃土滋养而生长的种子,转变成引领新同学成长和发展的带路人。

图片

新生训练营合影

初次参加学院团委的工作,杨天猛和团委小伙伴们一道,积极听取老师和学生们的意见,逐渐探索打造了从思政实践、学术分享到就业交流等主题的一系列学院品牌活动。作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智能学院连续两年举办了自己的新年晚会,自主筹办了学生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等许多活动。“可能我自己是一个比较希望有仪式感的人吧,无论作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希望学院能有更多更好的活动将老师同学们串联起来,集体可以给人很多力量。”

图片

智能学院新年晚会

和同学们沟通与交流,以及和学院小伙伴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也让他有着不一样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生活中多了许多靠谱的朋友,而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联结也会丰富人的内心,不至于陷入过度孤独和自我封闭。因为很多工作需要把自己打开,去感知别人的情绪,同时也沟通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感知也都更多了起来。”

03拥抱不设限的自由

博士生的主业是科研,但科研之外,杨天猛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代表学院参加校运会、在散打比赛中“打架”、在学校的各类篮球、网球赛场上也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这种对体育的热爱,也延伸到他在院系的工作中,使他主动承担起了智能学院运动队和北大杯的筹备组织工作。燕园对他最大的滋养,就是不要为自己设限,对什么感兴趣,就大胆地去尝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瞬间

这种不设限的性格,让杨天猛对于未来的选择有了一种更开放的态度。“燕园告诉我们世界其实是很广阔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和其他人去比较然后抵抗着很大的来自别人的压力。可能在智能学院来说,一些同学未来会进大厂拿高薪;一些同学会走上国家的工作岗位为人民服务;一些同学会将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去自由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去限制自己必须干嘛。对于我来说,其实也还很不确定。但大目标是确定的,那就是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工作。” 谈到自己未来的规划时,杨天猛回答道。

口述:杨天猛

编辑:王朝洋

责任编辑:陈旭雯

审核:吴扬

关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62755617)   反馈意见:its@pku.edu.cn

Copyright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智能学院 All Rrights Reserved.